许余洁(联和数字经济研究所学术所长、首席经济学家)
7月22日,国新办举行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国家数据局介绍了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、推动国家数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。
近日公布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,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,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,其发展关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,数字化转型能够为制造业带来提质增效、生产赋能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收益,为传统制造业转型与革新提供新的契机。今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》明确,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”。
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迅速,同时呈现差异化和不平衡的特点。具体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当前存在一些问题,突出表现在四方面。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优化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需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应配套,制造业企业尤为如此。对于外部基础设施,在数字化发展不充分的中西部地区、农村乡镇等,5G基建、基础宽带网络、数据中心、云计算中心等关键基础设施尚不完善,导致设备数字化、管理信息化、系统集成化难度较大。对于内部基础设施,部分传统企业、小规模民营企业缺乏信息管理系统、数字化信息平台与数字化数据库等,技术设施布局不完善,导致数字化转型起步较难、难以快速推进。二是数字化转型体制机制亟待完善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普遍存在“贪大求全”或“浅尝辄止”的问题。部分企业面对数字化潮流迫切想要加入,但缺乏系统的规划,只顾着勾画宏大的数字化蓝图、投入大量初始资金,最终导致投资效率低、数字化效果差等问题,部分企业则仅满足于初步的信息系统建设,在后续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技术或资金难题便退缩,未能将数字化技术真正融入到生产活动当中。三是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度不一。不同的资源禀赋会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带来不同的影响,比如离散型制造业在数字化、智能化制造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,整体数字化程度较高,而流程型制造业尽管在流程管理、自动化改造具备一定优势,但更深层面的智能探索程度低,仍需加快推进。四是数字技术人才相对缺乏。一方面,当前教育体系存在数字经济、数字化人才培养短板,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数字技术能力、数字经济视野与数字化转型思维,仅有小部分信息、通信专业人才具备过硬的数字技术。另一方面,在诸如制造业等具有较高技术性的传统企业内部,存在着“业务人员不懂数字技术,数字技术人员不了解业务流程”的两难现象,导致数字化建设与业务难以打通,数字化转型难以全面铺开。
面对上述问题与挑战,首先应该增进共识,激活聚集效应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,帮助企业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发展红利,依托现有数字化产业园区、示范基地等开展数字化相关交流与学习活动,提高社会整体对“数字化转型”的认识。积极引导企业间数字化转型互帮互扶,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领军示范作用,推广成功经验与方法,带动中小企业加入数字化转型进程,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产业园、工业互联网园区的建设,发挥集群效应。其次,强化监管,加大基础投入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可能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障碍的市场管理体制,优化行政审批流程,降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外部成本。同时,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,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。三是分类指导,差异化帮扶。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、产业和企业的特点什么叫融资融券,实施差异化的扶持政策,加强专利保护,完善奖助体系,确保数字化转型的均衡发展。四是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。考虑到劳动密集型工作或被数字化技术替代,可能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,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关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出现的劳动力问题,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帮扶与激励政策,一方面,利用财税社保政策保障低技能人群的收入,帮助其工作转型或技能提升。另一方面,对高技能人群予以相应的薪资补贴,激励高技能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。与此同时,企业应加强与高等院校、研究机构的合作,加快培养数字化、智能化人才,同时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加盟,通过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,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。